建党九十年以来,衡阳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比较齐全的教育体系,构建了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比较合理的教育类别,教育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基础教育:映日荷花别样红 “大字墨墨黑,小字认不得。”这是新中国刚成立时衡阳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949年,全市共有小学188所,中学37所,在校学生分别为11066人和13302人,每万人口有小学生35.4人,中学生42.7人。1957年,党中央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基础教育实行“民办公助”,全市民办教育事业开始逐步发展。1958年全市共兴办民办初小343所,民办高小155所,民办初中和农业中学932所,民办高中4所,学生人数分别为18735人、3416人、43639人和309人。全市基本实现村有小学,乡有初中。1985年,全市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制发了《雷速体育,雷速直播贯彻〈中共中央雷速体育,雷速直播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正式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县市区政府切实承担起了政府办教育的历史责任。 此后的10多年,衡阳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衡阳基础教育迈进了历史性的跨越时期。 2010年,衡阳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237所,学生108万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6%,每万人口普高学生达187.1人。各类民办学校680所,在校学生25.04万人,专任教职工12480万人,事业规模居全省第二。 职业教育:东方风来满眼春 改革开放以前,衡阳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一统天下,职业教育还没有起步。1980年,在调整和控制普通高中发展的同时,衡阳着手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研究和制定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到1984年,全市共有职业中学17所,并在19所普通高中附设了职业班,在城区兴办职业班21个。1990年,全市职业技术教育走上了理性的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更加注重依靠部门办学,更加注重加强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建设。全市共办农业类专业班37个,各部门共办职业中学15所。1993年,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共招生14687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52.81%,第一次实现对半分流。1994年,全市11所普通中专全部达到省评估标准,认定为合格普通中专。 2000年以后,衡阳职业教育获得空前发展。一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中职招生规模实现翻番,达到4.5万人,2007年招生人数达到49561人。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2004年成功组建了衡阳财经工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衡阳市卫校并入衡阳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由2002年的1所发展到4所。三是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取得新成绩。2004年,衡阳铁路工程学校、市职业中专、祁东县职业中专和衡阳县职业中专均高分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复评。全市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由2002年的空白增加到4所。四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全市共有7个省级重点专业,10个市级重点专业,17个精品专业,18门精品课程,2个重点实施实训基地。五是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断增强。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特变电工开设了数控专业变压器技术班,共为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输送毕业生248名;核工业卫生学校开设的乡村医生班,接受140名乡村医生在校学习;技师学院为风顺车桥公司开设了车桥技术班,为该公司输送毕业生120名。 高等教育:更上一层楼 建国初期,衡阳教育以小学为主,高等教育发展极为缓慢。1950年全市只有湖南三师1所中专学校,在校学生288人,教职工7人,每万人口中只有中师生0.8人。1958年,市委市政府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衡阳师范专科学校以及衡阳医学院相继成立。当年,全市共有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1449人,教职工207人,每万人口中有大学生3.7人。1977年,全市废除招生推荐制度,恢复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当年,全市有83455人参加国家大中专招生统一考试,2123人被录取,其中本科504人,专科506人,中专1113人。198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正式建立。8月,衡阳被列为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首批开考城市。 进入新世纪以后,衡阳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新跨越。2000年,由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的南华大学正式成立。经过几年的发展,该校已经成为拥有1317亩校园面积,21个教学院部,300万册藏书,78万册电子图书,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和8所协作型附属医院,30000余名在校学生的综合性大学。2001年,由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三师、衡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后的衡阳师范学院成立。2004年,该院在酃湖新建了占地面积达1685亩的新校区。目前,该院拥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206人,16个教学系(部),19个科研机构,31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建筑面积达42.28万平方米。 目前,衡阳有大学1所,本科学院2所,高职院4所,在校学生10余万人,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106个,省级重点专业10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家管理专业5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360多项,高校核心竞争力位居全省第三。 教师队伍:东风夜放花千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学校的教师多从民间招聘,有正规学历者寥寥无几,且教师地位不稳,待遇低下。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衡阳教育事业逐步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师资队伍逐步壮大。1949年,全市共有小学教师543人,中学教师115人,其中民办教师584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了质和量的同步跨越。基本上形成了一支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 ——师资培训不断加强。建国初期,全市教师是“读书一阵子,受用一辈子”的状态,基本上没有培训或者继续教育。从1964年,我市开始注重加强小学教师的文化和业务能力培训。1979年以后教师培训开始制度化、常态化,各种短期培训、函授教育、教材考试等相继举行。1999年,市委市政府加强了三个基地的建设,即:师资培养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师范生实习基地建设。新世纪以后,全市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先后送培和培训了134名国家级、492名省级、6000名市级骨干教师。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达到专科、本科学历。目前,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9%、97%和86%,小学和初中教师的高层次学历比例分别达48%和38%。 ——教师待遇全面提高。一是政治待遇明显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被错误地视为“臭老九”。1978年,全市共吸收134名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评选出先进教育工作者1647名;平反冤假错案,收回出队教师1752人(占原出队教师的81.3%);教师归队226名(占调出教师队伍数的33%)。1985年,市委市政府隆重庆祝第一个教师节,表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415名,先进教育集体42个。2008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换届选举中,仅衡阳县就选举产生了4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二是福利待遇不断增加。建国初期,全市教师工资实行实物制,教师每月领取一定量大米。1956年,全市教育系统进行工资改革,教师工资有了较大提高,小学教师每月工资33.05元,中学教师每月工资59.14元。1981年起实行班主任津贴(中学每月7元、小学5元)。1985年,全市所有公办教师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和教龄津贴。同时,对民办教师的国家补助部分,每人每月增加11元。此后的20年时间里,教师工资先后进行了13次调整。到2008年,全市教师人均工资达2100余元,比1956年增加2059元,增长50多倍。2009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义务教育学校按照略高于公务员工资水平原则实施绩效工资,教师的待遇切实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办学条件:一年更比一年好 刚解放的时候,衡阳学校少,规模小,教学楼简陋,不管天寒地冻还是炎夏酷暑,大部分学生坐的是石头或泥巴垒成的凳子,老师上课就是一支粉笔一面黑板,写了擦,擦了写…… 1975年,全市中小学实行开门办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建立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基地。当年,全市有中小学校办工厂348个,学农基地1.17万亩;有420个学校实行厂校合一、队校一体。 改革开放以后,市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1986年,市财政紧急拨出专款75万元,各县市区财政相继拨出专款115万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共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9.3万平方米。1999年,全市实施了两个大手笔:在校舍改造上,共投入3.4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46万平方米,年末全市校舍总面积达778.1万平方米。在教育技术装备上,共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装备电脑房84个、语音室71个、多媒体教室16个。 目前,衡阳中小学校舍面积达829.7万平方米,仪器实验室30.8万平方米,图书资料室17.5万平方米。省、市示范性中学基本实现“班班通”,上网率达到100%,办学条件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万里乘风,青山路遥。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衡阳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越。
|